一个有海绵般黄色底部的牛肝菌老蘑菇。

© 毕各哈格
Powered by LOFTER

少年维特的绝望——关于《兰心大剧院》

三星半,多的半星给让我DNA狂动的少年维特。


1.整部电影仿佛巩俐的第一视角在对意识形态下的世界不断绝望,加上维特的引子,很难不怀疑这是娄烨在自我投射。描述自己的某种心路历程,以回应关于意识形态的命题作文:艺术是被倾轧的借口,自己作为孤儿被西方收养,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均为非理性,因而对“敌人”亦怀有复杂理解,因而谁都不信却也总想信谁,对自己人的几股意识依次失去、失望,最后死在孱弱的左翼怀中,做艺术大同的脆弱梦,并以自杀完成某种反抗,与艺术互文也与歌德互文。


2.镜头语言的脆弱感、孤儿主人公与孤岛时期的上海的雨雾,让我连接起石黑一雄的《上海孤儿》,氛围上的确几度接近上海的一种美感(现在也保存有,不过是一种浸泡现代化之海中的孤岛上某种阳痿的美感)


3.女性视角是三星半之下打四星的原因,尽管她有点大女主,但还是很有破碎的美(来自对演员的捕捉,演技贡献似乎不大)。黄湘丽虽然偶尔也有未能摆脱的话剧感,但是与巩俐的感情线仍然带劲,我甚至以为巩俐在剧院拉起她的手是要带她上船。父权与男权凝视下的爱既然那么重,那仅仅爱着轻盈的文学艺术的虚弱女人为什么不能一起逃跑,虽然前途黑暗,但相遇的一瞬就是火光。


4.相较而言,男性角色的表达确弱一些,但赵又廷的尴尬感有时又巧妙合上左翼的孱弱,蛮有趣的。养父最后扔掉含有尼采签名的少年维特也很有意思,尤其他好像还是个法国人。


5.如果1成立的话,那么联合悬崖之上可以发现有点意思:二位导演在自命题时用自己的镜头凝视女性,在被命题时则凝视自己,以一种女性形象。虽然难免自恋情结,但是巩俐的复杂美还是比将刘浩存小白花化的美要高级很多。


6.最近对1中少年维特式的绝望深有同感,尽管我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者。这个破世界就是四面画了大自然的墙,在房间里东南西北地幻灭绝望失去,最后的反抗是什么呢?大概就是临摹其中一堵墙上的画,然后抱着它自毁吧。

评论 ( 5 )
热度 ( 15 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